過去投資理財目的,是為了對抗通貨膨脹;但在通貨緊縮的年代,物價愈來愈便宜,手上的錢雖然價值上升,財富卻面臨縮水威脅,許多習以為常的投資觀念,都該調整了!
2016/03/04 出處:財訊雙週刊 第 497 期
在過去歷史上,世界各國央行及總體經濟研究機構關心的,通常是通貨膨脹的問題;市面上投資理財書籍,也都在教導投資人「如何對抗通膨」。但是當前全球經濟發展,除了少數幾個發展中的經濟體還有通膨壓力外,對於未來經濟共同的擔憂都是──通貨緊縮。
事實上,物價長期下跌的毀滅性遠比通膨強大。「如果預計要買的東西一直跌價,你還會急著買嗎?」瑞銀投信投資部主管張繼文解釋,價格一直跌,消費者的心態就會繼續等,造成延遲消費,而廠商生產的東西,不是賣不出去,就是賠本求現。惡性循環便在此時發生:當廠商的生產銷售周轉率降低,獲利就會減少甚至虧損,於是沒錢投資、沒錢增產、沒錢加薪、沒錢聘人、遇缺不補,甚至要求員工休無薪假、裁員減薪,最糟的結果,就是企業連番破產倒閉,失業率飆升。
第一招:資產適度配置
力求穩健 拉高固定收益型商品比重
從前的理財觀念,大多鼓吹「人不理財、財不理你」,鼓勵民眾積極地投資理財。的確,在過去通膨的年代,只把錢存在銀行似乎是「很笨」的事情,因為銀行定存利率趕不上物價上漲的速度,雖然定存看似沒有風險,實則讓錢愈存愈薄,隨著物價上漲,購買力也愈來愈低,因此,投資人會選擇把錢移出銀行,追求報酬高、風險也高的投資機會;然而在通縮循環下,儘管銀行定存利率超低,把錢放在銀行,雖然賺不到太多利息,似乎還算「划得來」。簡單來說,通膨會讓錢愈來愈薄,所以理財策略要用錢滾錢;但是通縮時代,雖然錢不會變薄,財富卻會因為資產縮水而變少,所以要想盡辦法保守留財。
既然全球經濟面臨通縮,是不是不應該投資,把錢鎖在銀行裡最好?富邦證券財富管理部資深協理蒙琇惠笑道:「通縮時期,投資要保守穩健,無須過度積極沒錯,但是以財富管理的角度出發,則是要在保守策略中,讓資產有機會增長!」
蒙琇惠強調,雖然理財心態應該穩健保守,但仍然不能掉以輕心,在充滿不確定性的投資環境下,時時檢視資產配置,並且隨時調整絕對是必要的,而且保護資產要優先於追求報酬。因此,她會將固定收益型商品的比重,拉高到資產配置的5成左右;現金部位的比重也會比以往提高,占資產的3成;其餘2成則視經濟趨勢,適時作空股票、ETF(指數型基金)等短期標的。
她進一步解釋,固定收益型商品是指短天期的優質債券、美元計價公司債,以及美金投資型保單,儘管收益率可能不高,但是至少能增加穩定的報酬。值得注意的是,現在的利率已在低點,未來如果利率回升,債券價格將會下跌,對於長期債券的風險較高,因此,若現在才要介入債券投資,應該選擇投資短期債券。
提高現金部位的用意,是為了保持資產流動性,當投資機會浮現就能及時把握;而保留的股票部位,則是給積極型投資人更大的空間。蒙琇惠指出,這樣的資產配置,進可攻、退可守,不同屬性的投資人都可以在這樣的架構下,調整出最符合自己投資屬性的比重。
第二招:擁抱現金
持有強勢貨幣 黃金波段操作
景文科技大學財務金融系副教授章定煊表示,「現金為王、避開實質資產」是通縮時期的原則。雖然持有現金無法獲得太多利息收入,但物價下跌是變相的現金增值,手上的現金比例不可太低,才能享受實質購買力增加的好處。
不過「現金為王」倒不是指滿手新台幣,要觀察未來台灣出口是否繼續惡化,如果是,那新台幣就有可能貶值;如果持有外幣,則要考量哪些國家的貨幣相對台幣升值、利率比台灣高、通縮狀況比台灣低,張繼文認為,分批、分散持有強勢貨幣為上策。
那麼黃金呢?元大投信元黃金ETF基金經理人方立寬指出:「黃金是抗通膨的投資工具,通縮時期不建議持有。不過當全世界都在對抗通縮的時候,金價就有想像空間了。」他特別說明這波金價上漲,其實只是反映各國貨幣競貶的避險功能而已,基本面沒有顯著支撐,向上的空間很有限。
方立寬建議,過去金價已走跌四至五成,被套牢的黃金投資人可以趁反彈,把握獲利了結的機會;想搶反彈的積極投資人,則要慎防追高,並且務必以小量資金,採取極短線的分段操作策略。
花旗財富管理暨研究部副總裁王進彰對於「現金為王」另有解讀,就是擁抱「能創造穩定現金流」的資產,例如可以提供穩定配息收入的固定收益商品、高配息且產業前景較佳的股票等。
第三招:股票擇優介入
選擇高股息 避開銀行、保險類股
雖然一般來說,通縮對於股票不利,因為物價走跌與需求疲軟,會侵蝕企業獲利,股價連帶遭受波及,但這並不表示通縮時期沒有值得投資的股票,反而可以逢低買進優質的企業。
台新投信投資長莊明書分析,過去投資人追求在景氣循環中,獲利要有高成長的投資標的,在通縮時代可能要有所捨棄,例如鋼鐵、能源等與景氣連動大的類股,在通縮循環中不利發展;而需求不會隨著景氣下滑,也就沒有跌價空間的公共事業、電信、醫療健保與民生消費類股,才是投資保值的首選標的。
王進彰提到,投資人可以從財報中找到一些投資線索,那些擁有充足現金、低債務比率、配息穩定,且產業前景佳,就算在經濟低迷時期,產品也還是會有人買的企業,就相當值得投資。事實上,以長遠的眼光來看,也許未來經濟又走到通貨膨脹的循環,這些企業還是能維持相當的定價能力。也就是說,未來它們能夠提高價格,以彌補日益增加的成本,這些優質的企業,並不會因為通膨或者通縮,而遭到市場淘汰。
王進彰提醒,在通縮時期,由於借款人的償付能力下降,放貸機構可能面臨更多的債務違約情況;而在貸款逐漸被償還的過程中,新的貸款需求也會下降。兩者都將對銀行、保險類股的獲利能力造成損害,要盡量避開。
第四招:基金勿單押
追蹤具成長性的超跌成熟市場
基金投資的部分,張繼文不斷強調「雞蛋不要放在同一個籃子裡」,現階段投資基金絕對不能重押單一市場或資產,以免受傷慘重。他指出,○三至○四年時,歐洲也曾經出現短期通縮情況,當時股市表現不佳,唯有投資等級債仍有一些收益,因此配置上可將部分股票投資轉往債券。
莊明書則認為,現階段的基金投資策略,側重資產配置原則,並以穩定收益至上,挑選經濟成長強勢、政策紅利持續推動的國家,另外適度布局具有防禦性質及可提供避險功能的產品,例如REITs(不動產投資信託)、公用事業和電信類股。油價走勢、人民幣匯率,以及美聯準會升息時點等因子,還是持續牽動全球市場神經,不過2月以來,成熟股市出現超跌現象,建議積極型的投資人可以在第二季觀察後逢低布局。
另外,由於近期金融市場波動較大,不少資金因而流入有避險功能的貨幣型基金。其實貨幣型基金也符合前述「現金資產」的一種選擇,與銀行定存相比,較大的優勢為流動性及賦稅問題,貨幣型基金投資期限自由,隨時可申請買回;反觀定存未到期前解約,利息會被打折,且利息收入若超過一定金額,還會被課稅,這都算是額外的投資成本,而貨幣型基金採成本入帳法,淨值也相對穩定。
第五招:房地產投資且慢
鎖定海外REITs 創造現金流
房地產通常被視為對抗通膨的最佳投資工具,因為當通膨發生時,物價會上漲,房地產受原物料水泥、鋼材、砂石及土地價格全部都上漲的影響,價格也會走揚,而且價格通常一去不回頭;因此在通縮的環境之下,一般不建議把錢放在「投資型房地產」。
不過如果是自住,還有時間點的差別嗎?淡江大學產經系副教授莊孟翰認為,在通貨緊縮時代,一般預期現金將愈來愈好用,因為現金會增值,但房價卻會跌,要購屋最好先檢查自己的現金流量,決定到底要現金還是要房子。不過不管怎麼說,沒人敢斷定房價已來到谷底,他提醒,買房子一定要注意地段,像是學區、捷運沿線周邊、都會區等,未來就算房價再跌,相對上支撐力較高。
若要在通縮時期投資房地產,王進彰建議,屬於不動產證券化產品的REITs不失為好標的,景氣好的時候,REITs的淨租金收入和獲利表現均與景氣呈現高度連動;市場震盪加劇時,整體報酬還是來自於租金收益,更加顯示其「能創造穩定現金流」的特性。
留言列表